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2018年受外部环境及上下游影响,净水器市场增涨通道收窄,行业开始进入红海竞争。2018年全国经济虽有改善但整体趋紧,与净水产业紧密相关的房地产市场短期依旧难以改善,同时精装修市场增速放缓,这些因素在外部环境方面对净水器增长形成制约。
在行业内部一二级市场伴随前期净水器普及,市场已得以释放,目前三四级市场开拓需要时间对市场进行培育,而在产业上游伴随前几年投资过热、产品同质化及日渐趋紧的监管,净水器市场增速开始换挡。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净水器全年销额规模316.9亿元,同比增速17.4%,较2017年增速下滑15.5个百分点。在品牌方面,大量长尾品牌被清洗出局,同时TOP品牌集中度出现下滑。在价格层面整体均价冲高回落,在线下,企业重启会销争夺份额,而在线上,企业通过高配低价产品构筑竞争围墙,行业竞争开始热化。
从目前净饮水产品的渗透率来看,中国的渗透率仅在6%,而欧美的渗透率可以达到70%-80%,日韩甚至可以达到80%-90%,可见我国的净水器市场的成长空间巨大。
为什么我国净水器市场拥有这样充分的一个空间,发展速度却不是很快?首先,净饮水产品不像大家电这类的产品,消费者非常容易感知到温度的变化,比如说按空调就可以感到凉爽,买电视为了一家人坐一块观看。但对于净水产品,很多人的意识不够,感觉一直以来都是和自来水,哪怕是加热后的水,也没什么问题,所以这种意识的提升还远远不够。
对于消费者意识不足的问题,我认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对生活品质要求会不断地提高,大家对于健康的重视度也会不断的提高,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可能会有一些水污染的事件发生,这些无形的教育,也会让消费者逐渐的对净饮水产品有意识。
其次,在初期阶段,中国的净饮水的整机和配件企业将近3000家,鱼龙混杂,领头企业应更多地教育市场,要不断地有健康饮水知识的讲座或传播。而净水器的标准也亟待明确,有了这个标准,消费者就能够进行判断,买哪个产品是比较安全的,必须要逐渐地形成消费者对净水器的非常直观的标准。
最后,在国内很多的净饮水企业和产品的服务做得不是很好,最开始一些国外品牌进入时,就没有建立起服务的体系,因为净饮水产品不是一次性销售的产品,还需一定时间内更换滤芯等,当这些服务跟不上时,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业快速发展是有影响的。
对于市场的发展,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从2017年开始市场开始快速的发展,在此前,基本上没有几家企业是能够达到1亿规模的。随着消费者的认知和需求的变化,现在如机场、高铁站、学校、医院、办公写字楼等公共场所提供饮水区。能够看到,商用的环境里面的需求旺盛已经显现,检测的机制也建立起来了,是处在高速发展的状态。
当市场环境逐渐变好,想要抢夺蛋糕的参与者也会增多。据相关数据统计,今年3月净水器网络零售TOP10品牌分别是美的、沁园、碧然德、小米、海尔、史密斯、安吉尔、3M、霍尼韦尔、九阳。当月,美的品牌净水器网络零售额市场份额最大,占比达到净水器行业总体网络零售额的11.9%。其次,沁园品牌净水器则位居第二,占比为9.5%。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传统企业加入净水赛场,互联网企业也争抢入局,例如:小米。而小米想要解决的是其生态圈里面的互联互通,净水器只是其生态圈的一个部分,他的深度就不会有安吉尔等垂直企业那么深,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消费者需求的既是一个广度的生态,更是一个深度的专业。
总的来看,我们相信未来几年内,净水市场将会得到大规模增长,但对于拥有巨大潜力的净水行业,我们不能只看到它未来的一个高速增长,也应该在产品的监督上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行业企业也应注重自主创新,在做大市场蛋糕的同时,满足用户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一方面,加强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根据市场反馈,解决滤芯使用寿命、工作噪音、水资源浪费等产品共性问题,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打破惯性思维,强化品牌建设、优化渠道结构、立体化推进产品,从而在竞争白热化的净水市场中脱颖而出。
参与讨论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