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其实这是一个已经带有结论导向的伪命题。品牌的转变自然随市场规律而变化,年轻消费群体为好产品支付高溢价的意愿显然比他们的父辈要来的强烈。而在整体家电竞争早已白热化的今天,品牌谋求的突破点或许就在这些好产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可能存在的高附加值上。
这是一种时代、文化以及消费观念的冲突。新中国制造业和消费品的早期阶段,我们喊出过很长一阵子要求物美价廉的口号。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了不止一代人。但是现如今,在品价比逐渐驱逐性价比的环境中,廉价制造本身暴露出的各种问题被无限地放大了——不向高端或者标准化制造转型只有死,如果仅仅只想苟延残喘,那么只能无所不用其极。
近日,在上海质量监督局对流通领域的电磁炉抽查检验中共发现9批次产品的安全性指标不合格,涉及的品牌有龙力、三角牌、小米生活等,其中,不合格项目主要有:能效等级,螺钉和连接,标志和说明。9批不合格产品中最多的原因是能效等级不合格,有8批产品。
其实,这早已不是小家电首次曝出如此多的质量问题,这几年来,小家电质量问题频发。从国家和地方的质量监督检查中,“不合格”“不达标”“存在质量缺陷”等问题都和小家电联系在一起。登上质量“黑榜”的甚至不乏一些知名品牌,这还不包括售后服务维修中的种种问题。
小家电陷入质量问题重灾区
伴随小家电行业繁荣的背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事实上,不同于大家电产品的品类单一、资金集中、规模较大,小家电行业的发展比较分散,因此也容易出现问题。
综合最近一两个月各地公布的质量抽检结果,《家电界》记者发现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其小家电的产品都或多或少被检出质量问题。半球、三角牌这些品牌产品屡次登上各地质检的黑榜。电热水壶、电磁炉、美发小电器、空气净化器等多个品类更是成为质量黑榜的常客。
随着小家电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新入局者不乏廉价代工团队或者干脆本身就是贴牌打山寨擦边球的老手。比如这次质量黑榜上的小米生活,经过我们的调查,这家标榜主营小米生态链产品的企业不过是李鬼一名,和小米本身不存在任何关系。但是,取一个误导性极强的名字则更容易将自己的低价产品推销出去。
我们应该勇敢地谈价格
的确,廉价制造困扰中国家电市场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对于消费者本身而言,要如何与不合格产品隔离呢?
在此,我有个大胆的想法,让我们勇敢地谈钱吧。消费升级带来的一大利好就是面对高价商品,消费者的判断力显然比在价格之间犹豫时提高了不少,因为价格本身就已经成为一道门槛,为你删除了许多可选项。当然,我们也不是鼓吹大家应该去购买高价电器,而是在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环境中,更简单高效地找到一条作为消费者本身切实可行隔绝低质产品的路径。
比如,我们以为电热水壶来举例。目前市场中的电热水壶,线上的价差巨大。如美的、苏泊尔这些大品牌的整体均价在200元左右;而一些不知名,或者说消费者连名字都不知晓的品牌,如速电、荣信,它的价格却低至50元以下。
这其中的差价当然可以有品牌溢价的成分存在。但稍微熟悉工业流程的人应该清楚,越是大品牌越能够依靠规模制造摊薄成本,这是大企业在价格时的底气。但现在情况却是出现了一大批价格远低于这些大品牌标价的产品。这其中的差价该怎么解释?想象的空间很大。这些品牌屡登质量黑榜,我一点也不意外。
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的说高价产品等于好品质。上文也提到过,这只是基于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能做出的基本判断。
杜绝黑榜存在的问题,症结在哪儿?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质量问题,还是由于小家电不同于大家电产品的大成本投入。随着消费者对小家电产品的需求量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其中的机会,从而选择进入小家电领域。同时,小家电缺乏监管有力的监管措施,不合格和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造成了市场混乱,但却没有实施具体的针对措施。
正是由于国家标准的缺失以及质检的滞后,小家电质量问题才频出。目前行业还缺少相关标准,在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市场不能及时得到规范,使得行业处于一个恶性发展的状况之下。
因此对于小家电行业来说,走品牌化、品质化发展才是更有发展潜力的道路,如果还一味用数量、低质去冲击市场,不仅会让整个行业的质量声誉受损,也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只有全行业一起做好品控、扶优汰劣,才能升级消费,不断提升行业的品牌影响力,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给行业发展“充电”,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参与讨论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